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阳茎伸入女人阳道视频免费,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首頁 互動交流 殘疾人風采

格日勒 把馬鬃縫進畫里

格日勒,1944年出生于內(nèi)蒙古阿拉善左旗,肢體四級殘疾,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馬鬃繞線堆繡唐卡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級傳承人,致力于馬鬃繞線堆繡唐卡的保護與傳承,帶動殘疾人就業(yè),先后獲得“北疆工匠”“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01 色彩繪就“蒼天般的阿拉善”

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最西部的阿拉善是內(nèi)蒙古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阿拉善”一詞系蒙古語,意為“五彩斑斕之地”。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山川水色與沙漠風光壯麗交織,賀蘭山的蒼翠、居延海的碧藍、胡楊林的金黃,每一種顏色,都構成了阿拉善人的審美風格與文化信仰。1944年,格日勒便出生在這里。

格日勒原本是一名阿拉善左旗農(nóng)牧局的干部,1984年,因工作需要在一次下鄉(xiāng)途中遭遇車禍,導致肢體受傷、顱內(nèi)出血,輾轉(zhuǎn)銀川、蘭州、北京等地治療后,雖然保住了性命,但事后被鑒定為肢體三級殘疾。

在重大人生事故面前,格日勒沒有被擊垮,而是堅持每天早起鍛煉3個小時左右,通過多年康復訓練,她的殘疾級別已從三級下降為四級。

1991年,格日勒從農(nóng)牧局辦理了病退手續(xù),離開了工作多年的崗位。閑不住的她想起爺爺、母親傳授的馬鬃繞線堆繡唐卡制作工藝,便開始鉆研這門手藝。

唐卡系藏文音譯,流行于藏區(qū)的一種宗教卷軸畫,通常繪于布帛與絲絹之上,是西藏地方繪畫的主要形式之一。馬鬃繞線堆繡唐卡也稱蒙古唐卡,是唐卡文化中的獨立分支,最早起源于阿拉善左旗的朝格圖呼熱寺(今阿拉善左旗昭化寺)。

相傳,朝格圖呼熱寺的喇嘛制作的馬鬃繞線堆繡唐卡風格獨特,畫面生動,享譽阿拉善地區(qū)的各大寺廟,至今已流傳了近三百年,這種唐卡技藝一般由當時的寺廟喇嘛作為獨門技藝而掌握,并傳承給后人。

格日勒的爺爺西日布喬德日1930年成為昭化寺的大喇嘛,順理成章地掌握了馬鬃繞線堆繡唐卡的制作工藝。西日布喬德日把技藝傳給了格日勒的母親吉日格勒,母親又將技藝傳授給了格日勒。

簡單來說,馬鬃繞線所用的馬鬃取自馬前頸骨上的鬃毛,經(jīng)過反復沖洗,用柏葉三次熏凈,掛七天祈福,再用3、6、9、13、16、19、21等吉祥數(shù)字的馬鬃為芯,纏繞各種顏色的絲綢,才能制作出合格的馬鬃繞線。而馬鬃繞線堆繡唐卡則是在傳統(tǒng)唐卡制作中,將馬鬃繞線縫制在絲面圖畫的邊緣,增加圖案的立體感,也讓唐卡不變形、不生蟲,經(jīng)久耐用。

之所以選擇馬鬃,是因為蒙古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千百年來,以馬代步,騎馬放牧、遷徙,在蒙古族的傳統(tǒng)觀念中,馬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和生活上的伙伴,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把馬鬃加入佛教神圣的唐卡制作當中,寄托著蒙古人對馬的崇敬與愛戴之情,希望馬的種族不斷生息繁衍。

為了讓這門技藝煥發(fā)新光彩,從2000年起,格日勒多次到蒙古國、西藏、青海等地考察學習,集眾家之長,經(jīng)過多次對比和考證后,她將馬鬃繞線工藝和絲繡工藝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和豐富了馬鬃繞線堆繡唐卡的工藝技術水平。

在馬鬃繞線堆繡唐卡傳習所內(nèi),自治區(qū)級傳承人斯琴高娃正在縫制唐卡中。目前,格日勒的傳習所已吸納了30多人就業(yè),招收100多名學徒,免費為700多名農(nóng)牧民培訓技藝,帶動他們就業(yè)。

02 一針一線皆是匠心

圖樣設計、剪裁、貼布、繞線、堆制、縫制……馬鬃繞線堆繡唐卡是繪畫藝術和織繡藝術的結合體,以堆貼為主,繡制為輔,一般需要十幾道工序制作而成。

先是畫圖,后將各色的上等絲綢、彩緞等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各種形狀,按其顏色和順序先后粘壓、高溫定型,色彩講究從濃到淡,依次粘堆;再用絲線將每一塊獨立的圖案緊密縫合后進行上色;最后,用馬鬃繞線對人物的五官、毛發(fā)、服飾、配飾以及吉祥物和圖畫邊緣進行勾勒和裝飾,一幅大型的精美唐卡,有時候需要好幾個人用上好幾年時間才能完成。

“我一直喜歡唐卡,從農(nóng)牧局退休后,起初在孩子們的衣服上制作唐卡,后來大家看著挺好,就跟幾個親戚一起做。直到2015年,我想把馬鬃繞線堆繡唐卡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就把遠在國外生活的小兒子、兒媳還有兩個孫子一起叫回國,將孫子送到蒙古族學校上學,和小兒子、兒媳注冊了阿拉善左旗金鋼馬鬃繞線絲繡有限公司?!备袢绽照f道。

為了讓更多殘疾人學到一門養(yǎng)家糊口的技藝,自2015年起,格日勒每年都開辦馬鬃繞線制作技藝培訓班,并在阿拉善左旗烏力吉蘇木(蘇木相當于鄉(xiāng)鎮(zhèn))、巴潤別立鎮(zhèn)、吉蘭泰鎮(zhèn)等地設立培訓基地,為農(nóng)牧民、殘疾人等做免費培訓,幫助他們在家門口學習傳統(tǒng)工藝。

2018年,在阿拉善左旗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扶持下,一所博物館450平方米、制作室200平方米、培訓基地300平方米,總共950平方米的馬鬃繞線堆繡唐卡傳習所于年底建成,自開館以來免費接待了6萬多人次,在豐富當?shù)匚幕糜蝺?nèi)涵的同時,也帶來了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影響。

在這幾年的培訓班中,最讓格日勒印象深刻的,是一名來自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zhèn)傲敦格日勒嘎查(嘎查相當于行政村)的女孩楊燕。她今年22歲,初中畢業(yè)后就一直在牧區(qū)生活,由于聽力障礙一級殘疾,長期處于封閉環(huán)境,很少與社會接觸,導致性格內(nèi)向。

“當初她剛來的時候,看完作品還哭鼻子,覺得自己學不會。我和這里很多學生共同鼓勵她、教她?,F(xiàn)在她做得挺好,還很自信?!备袢绽照f,去年疫情期間,楊燕和傳習所里的其他11名工匠一起,歷時一個月完成了《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這是楊燕最得意的作品。格日勒的兒子布和說:“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我們的正式員工,每個月我們都會給她發(fā)放工資?!?/span>

娜仁其其格是阿拉善左旗烏力吉蘇木溫都爾毛道嘎查的牧民,在學習唐卡制作技藝前,她家靠放牧為生。2015年,娜仁其其格響應政策,放下羊鞭進城生活,聽說格日勒開辦了免費培訓班,便主動找上門開始學習馬鬃繞線堆繡唐卡的制作?!凹饶軐W習民族傳統(tǒng)文化技藝,還能掙錢貼補家用,一舉兩得啊?!蹦热势淦涓裥χf。

在格日勒的眾多徒弟中,斯琴高娃是深得真?zhèn)鞯囊粋€。目前,她已經(jīng)和格日勒一樣,成為馬鬃繞線堆繡唐卡自治區(qū)級傳承人,平日里她經(jīng)常和師父一起給培訓班的學員們上課。

馬鬃繞線堆繡唐卡色彩明亮,立體感強且不褪色,多以佛教故事和神話故事為題材,將蒙古民族特有的手工技藝與繪畫方法相結合,具有較高的工藝美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03 讓非遺傳統(tǒng)技藝“新”起來

在馬鬃繞線堆繡唐卡博物館內(nèi),陳列著阿拉善歷代親王畫像系列、《蒙古秘史》故事系列、佛像系列、民間傳說系列等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凝結著格日勒及其徒弟們的心血。

在過去很多年間,馬鬃繞線堆繡唐卡制作技藝無人問津,只有格日勒等少數(shù)幾個人將這項技藝應用在衣物、門簾的裝飾上,才把這個傳統(tǒng)技藝保留了下來。

“我曾經(jīng)非常擔憂馬鬃繞線堆繡唐卡制作技藝在我們這代人手中失傳,但令人欣慰的是,這項藝術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重新活了過來?!备袢绽照f。

馬鬃繞線堆繡唐卡原本只限于描繪宗教主題,為了將其推向市場,工匠們大膽創(chuàng)新,在作品中融入了新的元素,作品題材也開始豐富多彩起來,制作出了《梅蘭竹菊》《草原美景》等受大眾歡迎的作品。

2021年,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內(nèi)蒙古專場新聞發(fā)布會上,格日勒的《56個民族大團結》唐卡作品代表內(nèi)蒙古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北京現(xiàn)場展示,受到格外矚目。近年來,隨著國風文化的興起,馬鬃繞線堆繡唐卡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經(jīng)過多年努力,格日勒取得了不菲成績,先后被評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蒙古族刺繡大師、自治區(qū)民族服飾工藝大師、北疆工匠等,并獲得內(nèi)蒙古最美繡娘、全國薪火相傳助力扶貧杰出貢獻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2021年5月,馬鬃繞線堆繡唐卡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給了格日勒更大的信心和干勁兒,“我的根在阿拉善,所以一定要把這個工藝教給廣大的阿拉善人民,想學習什么時候都不晚,這樣不僅能增加一項收入,也能讓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得到更好的傳承?!?/span>

格日勒說,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虛歲,她已經(jīng)80歲了,但還有很多想法,除了創(chuàng)作新的唐卡作品,展現(xiàn)蒙古人的過去和未來,她還有一顆熱心公益的心。目前,馬鬃繞線堆繡唐卡傳習所被認定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巾幗脫貧示范基地、全國殘疾人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基地,她打算繼續(xù)免費舉辦馬鬃繞線技藝培訓班,讓更多的殘疾人、農(nóng)牧民通過學習掌握馬鬃繞線制作技藝,不斷提高婦女就業(yè)增收的能力。

如今,在格日勒和徒弟們的帶動下,馬鬃繞線堆繡唐卡已成為阿拉善地區(qū)響亮的文化名片,“只要有人學,我就愿意教下去?!备袢绽照f,她會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