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阳茎伸入女人阳道视频免费,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首頁 互動交流 殘疾人風采

廣東東莞:“倔老師”陳惠英和她的1000個特殊孩子

人的一生,有多少個19年?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長。如果家里有個殘疾孩子,怎樣讓他用笑臉去面對生活?

在廣東東莞,有這樣一位“倔老師”,她用19年的時間,創(chuàng)下了殘疾兒童康復教育領域的多個全國第一,讓1000多個特殊孩子重拾笑臉。

她叫陳惠英。

圖為陳惠英

圖為陳惠英

8月30日,陳惠英前往北京,領回一份沉甸甸的榮譽——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她是東莞唯一獲獎的個人。

今天要講的,就是陳惠英和1000多個特殊孩子的故事。

圖為陳惠英

圖為陳惠英

初識特殊兒童——

“他們每天都沉浸在悲傷里”

陳惠英曾經(jīng)是一名幼兒園老師。2003年,陳惠英已經(jīng)在幼兒園從教12年。她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會跟殘疾兒童結緣。

當年,因為企業(yè)改革,她決定跳槽。聽說東莞市殘疾人聯(lián)合會在組建殘疾人康復中心,她就報了名。

面試時,面試官提的一些問題,讓她覺得很好笑?!斑@些孩子會哭、會鬧,會把口水鼻涕抹在你臉上,你能熬得住嗎?”陳惠英笑著回答:“這些事情,包括幫孩子擦屁股,都是幼師很熟悉的日常工作?!?/span>

她入職了。因不熟悉特殊兒童,她到廣州一家專業(yè)醫(yī)院的兒童康復病房跟班學習,這才發(fā)現(xiàn),事情遠沒有她想得那么簡單。

這些特殊兒童,患有腦癱、孤獨癥、聽力障礙、智力障礙、唐氏綜合征等。陳惠英發(fā)現(xiàn),無論家長還是孩子,臉上都始終沒有笑容。治療過程需要扎針、拉筋等,非常痛苦。每個孩子都在不停地哭泣,不管陳惠英怎么逗,他們都沒有回應。

一名腦癱孩子的家長嘆著氣,說:“以前我們帶著孩子,輾轉全國各大醫(yī)院。那時候,我們只想著他能快點好起來,根本不敢奢求未來的教育。醫(yī)院里充斥著孩子的哭鬧聲,每天都沉浸在悲傷里?!?/span>

陳惠英雖然很吃驚,但并未后悔。她下定一個決心:我一定要讓這些孩子的生活不再有那么多哭聲!

特殊兒童康復在東莞沒有先例可循,一切要從零開始。從場地設計、環(huán)境布置、聘請專業(yè)教師、課程設置,到最后招收學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她都親力親為。在康復中心初創(chuàng)期,基本每天都是起早貪黑。

2004年,陳惠英在短短1年內(nèi),快速籌辦起東莞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當年招了近50名特殊兒童,2歲到10歲都有。

陳惠英和1000多個特殊孩子的故事,就此拉開序幕。

康復教育破局——

“必須讓每個孩子都上舞臺!”

有兩個數(shù)字,已經(jīng)深深地烙進了陳惠英的生命里:19年來,她和同事們提供康復教育的孩子,共有1000多個、3300余人次。

數(shù)字背后,是鐫刻在漫長時光里,一張張或歡笑或悲傷的面孔。

讓陳惠英感到很遺憾的是一名叫小江的聽障兒童。小江是康復中心住宿生,2005年在康復中心參加聽力言語康復與教育,效果較好,語言和認知能力也有所提高,在老師指導下會使用一些口語進行表達,但每次周末一回自己家,再回康復中心時各方面能力就出現(xiàn)了倒退。后來陳惠英才知道,原來小江的7個家人都是聾啞人,他們在家里習慣了用手語交流,小江缺乏良好的康復和語言環(huán)境。這讓陳惠英感到十分無奈。

另一名女孩瑤瑤的故事,則讓陳惠英感到欣慰?,幀幊錾?0個月后仍全身癱軟,頭耷拉在脖子上,家長找了很多醫(yī)院都束手無策。后來,家長找到康復中心。陳惠英和老師們仔細研究,給瑤瑤做了一把量身定制的特殊椅子,幫她把頭抬起來,發(fā)現(xiàn)孩子的眼睛能骨碌碌地轉動,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后來他們又根據(jù)瑤瑤的康復情況,不斷地調(diào)整計劃和輔具。如今瑤瑤康復良好,已經(jīng)上了小學。有一次陳惠英到小學去看她,教室后面貼著很多孩子的作品。陳惠英問:“瑤瑤,后面有你的作品嗎?”瑤瑤驕傲地說:“有啊!前面那張字寫得最‘蒙’的就是我的。”在方言里,“蒙”指不清晰。雖然寫字乏力,但瑤瑤在班里的成績一直名列前十。

多年來,家長們?yōu)楹⒆痈冻龅呐?,也在感動和激勵著陳惠英?/span>

瑤瑤的家長住在東莞鎮(zhèn)里,每天早上6時出發(fā),開車將瑤瑤送到康復中心,一堅持就是6年,風雨無阻。

還有一名腦癱孩子小志的媽媽,也讓陳惠英印象深刻。曾有醫(yī)院斷言:孩子這輩子不可能走路,放棄吧!但小志的媽媽不甘心。小志未滿3歲,年齡不符合康復中心的引導式教育班招收要求,但在他的媽媽多次申請溝通下,也為了小志的教育發(fā)展,康復中心破例讓小志入班,小志媽媽也搬到康復中心附近居住,全職照顧小志。小志媽媽是一名農(nóng)村婦女,文化水平低,但她將康復中心老師的教育方法也運用到家里。例如,將做飯、切菜、洗碗的步驟,分解成一個個規(guī)范動作,慢慢地讓小志練習。小志有視神經(jīng)障礙,普通田字格太小無法寫字,媽媽就鍛煉他用毛筆寫大字。在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小志不僅能走路了,7歲時還可以自己煮飯,現(xiàn)在在普通學校就讀初二。

陳惠英說:“對于特殊孩子來說,不需要家長有多高的文化,但一定要執(zhí)著、堅持!”

圖為陳惠英和孩子們

圖為陳惠英和孩子們

在陳惠英的帶領下,東莞市殘疾人康復中心逐步建立起促進殘疾兒童全面發(fā)展的引導式教育模式和聽力語言康復教育教改模式,共為3300余人次、1000多名殘疾兒童提供了康復和教育服務,康復有效率100%,顯效率超過85%,近400余名腦癱和聽障兒童有效康復,成為全國各地殘疾兒童康復教育工作的藍本。

10年間,東莞市殘疾人康復中心以一個地級市康復機構的力量,獨立承辦11期全國引導式教育培訓班,培訓帶教省級定點腦癱康復機構專業(yè)技術人員495名,并讓全國各地爭相復制東莞康復中心的引導式教育模式。陳惠英先后受邀為全國26家省級定點康復中心授課,撰寫的專業(yè)論文多次入選省、市專業(yè)領域課題立項和各類獎項。

東莞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先后獲得“全國腦癱兒童引導式教育培訓實習基地”“全國引導式教育示范中心”“全國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集體”“全國聽力語言康復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巾幗文明崗”等榮譽。

與這些全國榮譽相比,讓記者印象更深的,是陳惠英的一段話:“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如果我不能幫助孩子,碌碌無為,就是在扼殺他們每天的生命!”

每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正常孩子都能開心玩樂,陳惠英覺得“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委屈。她想策劃一場舞臺表演。

老師們犯了難。有一個老師找到她,說:“我們班的孩子根本沒有獨立上舞臺表演的能力,能不能不參加活動?或者讓部分情況嚴重的孩子不參加?”

陳惠英堅決拒絕了。她說:“我們必須讓每個孩子都上舞臺,舞臺上必須每個孩子都有位置!”

他們想了個辦法:讓家長坐在椅子上,抱著行動不便的孩子,一起上臺表演。

圖為兒童節(jié)表演現(xiàn)場

圖為兒童節(jié)表演現(xiàn)場

說是“舞臺”,其實只是一塊樓頂?shù)目盏亍D且惶?,家長和孩子相互扶持,在“舞臺”上又蹦又跳,一起唱了首《我們的祖國是花園》: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

花園里花朵真鮮艷

和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

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

娃哈哈娃哈哈

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

……”

童稚的歌聲、溫暖的笑臉,成了陳惠英十幾年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

探索融合教育——

“她不是咬你,只是想親你”

和特殊孩子相處了10年后,陳惠英總覺得“缺了點什么”。

有一年,她邀請社工,對康復中心走出去的孩子進行回訪,發(fā)現(xiàn)孩子們進入小學后,仍面臨很多困境。

有的學校存在排斥心理:為什么這些特殊孩子不去特殊學校,而來普通學校上學?有的老師沒有接觸過特殊孩子,存在誤解和偏見;也有的老師非常有愛心,課后主動免費為特殊孩子補課,但這也加重了老師的負擔;有的特殊孩子很難融入到同學中,甚至遇到校園欺凌……

特殊孩子的求學路,比普通孩子要困難很多倍。

有一次,一名腦癱孩子的家長哭著向陳惠英求助:“孩子要上小學,但附近的小學不收,要讓孩子去‘啟智學?!N业暮⒆又皇悄X癱,又不傻,學習沒有問題,為什么要上‘啟智學?!??”

這個孩子只是行動不便,并不影響學習。陳惠英非常氣憤,她告訴家長:“你去和校長說,按招生政策,我的孩子應該讀你的學校。如果你不收,請寫一份書面的拒收材料,我就不再來找你了?!弊罱K,學校收了這個孩子。后來,這個孩子學習成績很好,成為那所學校的“勵志哥”,雖然仍然使用輪椅,但孩子目前已考上大學,是一名大二的學生。

種種問題,一直困擾著陳惠英。怎樣讓特殊孩子更好地融入學校和社會?2013年,她產(chǎn)生了開辦融合教育幼兒園的想法——讓特殊孩子從小就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

這在全國是沒有先例的。辦得成嗎?陳惠英心里也沒有底。

在一次會議上,領導提出了陳惠英計劃申辦融合教育幼兒園的想法,并問:“誰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和殘疾孩子一起上幼兒園?”現(xiàn)場很寂靜,大家都有顧慮。

陳惠英一度灰心喪氣。后來在奔走中,她知道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國家將于2014年,出臺首個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支持特殊兒童融合教育。

她又恢復了干勁!

“大家不支持,是因為不理解融合教育幼兒園的模式?!标惢萦⒄f,她一再修改方案,與殘聯(lián)領導、市教育局溝通,終于獲得支持。

2015年,她首次提出申辦融合教育幼兒園的方案,獲得東莞市政府審議通過。2016年9月,全國首家設有資源教室、配備資源教師,招收腦癱、智障、聽障及孤獨癥等各類殘疾兒童的融合教育幼兒園——東莞玉蘭實驗幼兒園正式開班,開創(chuàng)了全國學前融合教育工作的先河。

為使財政資金發(fā)揮最大作用,陳惠英自己擔任設計,每天蹲守施工現(xiàn)場,與建筑師一點點確認每個施工圖、跟進監(jiān)督至幼兒園完成裝修。

開班了,更多麻煩接踵而至。

幼兒園教師的工資本來就低,融合教育幼兒園的教師還需要照顧特殊兒童,工作壓力更大。怕招不到教師,陳惠英好聲好氣地哄著求職者,拉起了一支教師隊伍,并培訓教師掌握面向特殊兒童的教育技能。

怕招不到學生,陳惠英動員教師們,到幼兒園周邊的小區(qū)“掃樓”宣傳,爭取家長們的理解和支持??朔刂乩щy,幼兒園終于開班,共180個學位,按10:1的比例,招了18個特殊孩子。

開班后,陳惠英和老師們細心耐心,如履薄冰,但最擔心的事還是發(fā)生了——

有天中午,孩子們午睡時,一個唐寶(對患有唐氏綜合征孩子的愛稱)從床上坐起來,東張西望,老師還來不及勸阻,她就突然在旁邊孩子的臉上咬了一口,留下了明顯了牙齒印。

老師趕忙向陳惠英匯報,陳惠英的頭也大了——怎么向被咬孩子的家長解釋?當天放學時,陳惠英、教師、唐寶的家長一起守在幼兒園門口,等著向被咬孩子的家長誠懇道歉。

本想著會遭遇一場暴風雨,沒想到接下來的事,讓陳惠英非常詫異,被咬孩子的媽媽知道情況后,問孩子:“臉上疼嗎?”孩子哭著叫疼。

這位母親卻摸著孩子的頭說:“沒關系的,她不是想咬你,只是想親你一口。但她不知道怎么親,就用了牙齒。以后你要多親她,她就知道怎么親別人了,是用嘴唇來親。”

記者采訪時,說到這里,陳惠英的眼睛也濕潤了。她說:“這位母親的話給了我一種力量,我們在做一件對的事!”

原來不被理解的融合教育幼兒園,涌現(xiàn)出越來越多暖心的故事。

班里有個種植角。一名特殊孩子幾天沒來上學,班里的一位學生就和家長說:“媽媽,我這幾天要早一點去班里,幫那個同學照顧他的草莓。”

有個患有孤獨癥的孩子,很難與人溝通,家長們一度非常迷茫。在融合教育幼兒園里,通過與同齡的孩子相處,這名孤獨癥孩子學會發(fā)起與同伴交往、主動與老師家長互動,交到了人生的第一批朋友。

如今,東莞玉蘭實驗幼兒園已經(jīng)走過了6年,融合教育工作成效顯著,2021年被納入廣東省特殊教育內(nèi)涵建設示范項目“隨班就讀示范學校(園)”。

“如果要推動一個體系的發(fā)展,肯定要做到廣泛覆蓋。”陳惠英開始總結融合幼兒園試點經(jīng)驗,牽頭起草了我國第一份聚焦特殊兒童學前融合教育的政策文件《東莞市學前融合教育推廣支持計劃工作方案(2021-2023年)》,并納入2021年東莞市政府10件民生實事項目,在全市33所學前融合教育推廣園全面鋪開。目前該計劃已培訓幼兒園教師1010人,落實第一批103名特殊兒童入園隨班就學,并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

從點到面,從東莞到全國,陳惠英幾年前的一顆愛心火種,如今已成燎原之勢,點亮了特殊兒童的希望。

陳惠英的堅持、融合幼兒園老師們的辛苦付出、家長們的善良寬容、孩子們的真誠愛心、東莞各級政府部門的鼎力支持……這是人間大愛匯成的一曲交響!

“她不是咬你,只是想親你”——簡單樸實的一句話,道盡了人間溫暖。

助力融入社會——

“我們的孩子不需要憐憫,需要的是尊重”

陳惠英是一個很“倔”的人,她從來不認為、也不允許別人說“她的”1000多個特殊孩子低人一等。

她常對康復中心的老師們說:“我們不是要通過展示孩子的殘疾,來博取同情與憐憫。而是要通過展示孩子的能力,來贏得理解與尊重!”

19年了,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念,陳惠英幫助很多孩子圓夢大學、成家立業(yè)、融入社會。

為了孩子的未來,陳惠英曾和家長紅過臉。有個聽障孩子即使使用助聽器,也只能聽到2米范圍內(nèi)的聲音。2007年,陳惠英通過向市財政申請,立項“人工耳蝸資助項目”,對符合條件的聽障兒童做人工耳蝸進行補助10萬元,讓孩子重建聽力,更好地學習語言。再配合使用無線調(diào)頻,能將聽范圍擴展到10-40米范圍。陳惠英將消息告訴孩子的家長。但家長很猶豫,一方面當時人工耳蝸是新技術,康復較好的案例并不多,另一方面,即使有政府補貼,但仍然要自費很多錢,這名家長想把錢留著,將來給孩子買一套房收租,留一條“后路”。

陳惠英知道后,批評這名家長:“孩子聽力不行、學習不好,影響的是一生的幸福!”最終這名家長聽從她的勸說,給孩子安裝了人工耳蝸。耳蝸要定期調(diào)試,家長要帶著孩子趕到廣州調(diào)機,費用很高。為了給家長們降低成本、節(jié)約時間,陳惠英將康復中心的聽力技術員送去北京培訓,讓她們掌握調(diào)機技術,又向省殘聯(lián)申請了設備,等一切就緒后,她組建了康復中心聽力技術服務黨員+志愿隊,向全市植入耳蝸及佩戴助聽器的聽障學生免費提供聽力檢測和耳蝸調(diào)試服務。

做事雷厲風行的陳惠英,也有敏感脆弱的一面。

2013年,因為機構調(diào)整,轉崗協(xié)調(diào)不暢,康復中心近30名老師流失了。這支隊伍和她并肩奮戰(zhàn)多年,感情深厚。她還每年安排教師到香港進行培訓學習,隊伍的專業(yè)水平很高。這是一支幫助孤獨癥和智障兒童康復教育的專業(yè)隊伍,更是陳惠英嘔心瀝血手把手帶出來的團隊。陳惠英很自責,認為自己在轉崗安排和教師心理疏導等方面做得不夠。

也是在這個時期,陳惠英探索融合教育的想法遇到了阻礙。她說:“那段時間,想著想著就忍不住流淚?!?/span>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19年悉心呵護,陳惠英也終于迎來了收獲的時節(jié)。

去年,聽障孩子小悅參加高考。陳惠英多次給孩子的媽媽發(fā)信息,為他們備考支招、加油。小悅也非常努力,甚至復習到凌晨3時。去年7月16日夜里,孩子的媽媽發(fā)來消息,告訴陳惠英:“小悅考上中央美術學院了!”兩人興奮地聊到深夜。孩子的媽媽說:“我激動得熱淚盈眶,一路走來不容易,但孩子給了我最好的回報!”陳惠英感慨:“可憐天下父母心?!焙髞?,陳惠英還邀請小悅和她母親,到康復中心做了一次交流分享,堅定更多特殊兒童改變命運的信心。

除了中央美術學院,近年來,陳惠英還有學生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開啟了新的人生篇章。

一些已經(jīng)工作的特殊孩子,也用努力和能力贏得了社會的尊重。有名腦癱女孩目前在東莞智通人才招聘市場工作,負責網(wǎng)上招聘和簡歷審核。她走路困難,她的父親每天送她上班。前段時間,女孩高興地告訴陳惠英:現(xiàn)在不算提成,每個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資!

19年了,為了這1000多個特殊孩子,陳惠英的頭發(fā)都熬白了。她笑著說:“不染一下都沒法見人?!?/span>

圖為孩子給陳惠英的祝福

圖為孩子給陳惠英的祝福

她的手機里,珍藏著一些照片,那是孩子們送給她的祝福:有的寫著“老師節(jié)日快樂,我愛你”,有的寫著“感謝你們……讓折翅的小朋友快樂飛翔”,有的畫著玫瑰、蘋果和彩虹。

這些字,寫得歪歪扭扭;這些玫瑰和彩虹,也畫得并不好看……但這些質樸的作品,卻蘊含著特殊孩子們一生中,對愛的第一次領悟。

相信有了這些,陳惠英19年的付出,就值了吧!

【對話家長】

一名腦癱孩子的父親:

“她不僅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家長的引路人”

南方+:在孩子康復教育的過程中,陳惠英是怎樣幫助你們的?

回答:以前我們帶著孩子輾轉全國的各大醫(yī)院,接受傳統(tǒng)的康復療程。那時候我們只想著,他能快點好起來,根本不奢求,也不會去想要未來的教育,每天都是圍著康復項目轉。醫(yī)院里的康復訓練充斥著孩子的哭鬧聲,家長也很累,每一天都是悲傷的。

在孩子5歲時,我們來到康復中心,認識了陳惠英主任,她創(chuàng)新的引導式教育、融合教育,在國內(nèi)算是比較新的康復教育模式,孩子不僅康復很快,在智力、運動上也有很大的進步。4年下來,孩子從剛開始的無法行走,到現(xiàn)在能夠完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用手運球,還能踢足球,作為一名體育老師的我,真的很開心、很感動!同時引導式教育將幼兒園生活融入康復過程中去,孩子每天都是快樂的,還能接受到系統(tǒng)的教育,讓特殊孩子可以和普通孩子一樣,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南方+:有沒有什么讓你印象深刻的故事?

回答:對于家長而言,在孩子的康復過程中很辛苦,壓力很大,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陳惠英主任的團隊會給我們開設講座,調(diào)節(jié)家長的情緒壓力,讓家長成為孩子合格的治療師。

對于我們有特殊孩子的家庭,陳惠英主任通過她的資源,聯(lián)系企業(yè)家給予我們幫助,在康復過程中需要醫(yī)療介入的,她會幫我們聯(lián)系教授專家給孩子會診。

南方+:孩子目前健康情況、學習狀況怎么樣?

回答:他的數(shù)學成績很好,小學6年來每次都能保持在95分以上,成績在班級內(nèi)的中上游。孩子很喜歡數(shù)學,數(shù)字給他打開了新的世界。

在康復中心時,老師會開發(fā)孩子的興趣愛好,一些搭積木、手工課、繪畫課,鍛煉動手能力,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的邏輯性比較強,對數(shù)字特別敏感,所以在康復中心之外還給孩子報了編程興趣班,每到周末寒暑假都會去學習,希望能夠培養(yǎng)孩子往這個方向發(fā)展。孩子還自學了航拍,現(xiàn)在活潑開朗,愛玩,有自己好朋友,放學了會和同學一起去玩。

現(xiàn)在孩子在普通的學校上學,在陳惠英主任的指導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條件允許的特殊孩子進入普通學校上學的門檻越來越低。今年9月,孩子就要升入初中了。

南方+:有什么想對陳惠英說的話?

回答:這么多年非常感謝陳惠英主任對特殊孩子的關愛,她不僅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家長的引路人,讓我們改變過去的錯誤觀念:孩子的康復不是單一的,不能一直把康復放在第一位,還要注重孩子的培養(yǎng)教育,用兩條腿來走路。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醫(yī)療水平的進步,很多技術對特殊孩子的幫助越來越大,但是教育這一塊,錯過了合適的時間去學習,以后是很難彌補的。

對于我的孩子,最大的改變除了運動能力的提升,還培養(yǎng)了他的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讓他未來充滿可能。希望融合教育能夠獲得更大推廣,幫助更多特殊孩子。

考上中央美術學院的小悅的母親:

“她就像孩子的第二個媽媽一樣!”

南方+:在孩子康復教育的過程中,陳惠英是怎樣幫助你們的?

回答:她把最新的信息教給家長,去分析利弊,說起來很輕巧,做起來其實很不容易。2007年時,她鼓勵家長去申做電子耳蝸手術。即使政府有補貼,很多家長也不想做。當時大多數(shù)家長的想法是,花十幾二十萬元做一個電子耳蝸,不如給孩子買一套房收租,還能養(yǎng)他們一輩子。

做電子耳蝸需要投入大量金錢,但2007年的康復效果并不確定,康復較好的案例并不多??v使政府補貼十幾萬元,一般家庭在考慮到植入耳蝸后至少需要一名家長停下工作去幫助孩子康復,都覺得不能接受。她不僅幫助了我這個孩子、這個家庭,更為整個特殊孩子群體的康復做了各種努力。

南方+:有什么讓你印象深刻的故事?

回答:神經(jīng)性耳聾是不可逆一種聽力損傷,孩子被疾病折磨,家長被孩子折磨。我在剛知道孩子的情況時,朋友就給我推薦了一部電影《漂亮媽媽》,電影里的家庭父母就離婚了,當時身邊也確實有這種案例。家長承擔的心理壓力是很大的,有時候我就會跟陳惠英主任講,她會開導我,給我鼓勵和技術上的支持,尤其是孩子在戴助聽器時遇到的問題。

我們當家長的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遇到我們不能理解的孩子的一些行為,陳主任就會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成因以及解決方案,講完之后我就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在奮斗,是有人在背后幫助我、支持我。

南方+:孩子目前健康情況、學習怎么樣?

回答:目前聽力方面和普通人還是有一定差異,但這不影響她的生活、學習和心情,她就是一個成長得很陽光、很積極的孩子。去年考進了中央美術學院,馬上就要讀大二了,她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

南方+:有什么想對陳惠英說的話?

回答:她就像孩子的第二個媽媽一樣!非常感謝她。她是孩子的良師益友,是我們家庭的良師益友,也是東莞殘疾人的良師益友。

(說明:文章中的孩子均為化名。)